![论文写作要求(模版)[此文共2047字]](https://img.hxli.com/upload/10163.jpg)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3号宋体)题目(5号宋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博弈现象解析(宋体,三号,加粗)
学号姓名(宋体,小四号)
(正文,宋体,小四号,1. 5倍行距)社会由不同的人群集合体所构成,不同的人群集合体形成不同的结构,一个结构中的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一个博弈。高校就是一个由不同的人构成的集合体,这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会构成博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对象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本文运用博弈论的研究范式,解析了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但却很少被教育工作者或大学生群体所认识的一些博弈现象。试图从理性的角度面对和分析高校中存在的博弈困惑,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什么是博弈(宋体加粗,小四号)
博弈的英文为game,我们经常直译为“游戏”。博弈或博弈论的准确定义是:一些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①(注释:自动生成,页下注,每页重新编号,序号用①)
1997年,一个叫张翼成的中国人提出的一个博弈论模型(他假设的环境是一个很多人在开一个派对时失火的情况),被称为少数者博弈或少数派博弈。
“有一天你正在参加一个会议,在这个位于很高的楼层会议室里有很多人。当会议正在进行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会议室里突然 ……此处隐藏844个字……据而只能对他们进行惩戒时,两人则会各自被判刑3个月。那么,这两个小偷将如何选择?
2.1囚徒困境模型(二级目录,宋体加粗,小四号)
根据“囚徒困境”我们可以发现,在高校教育活动中的博弈双方应为教师和学生。教师同时面对的是一个群体或多个群体的学生;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或多个教师。作为理性人存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势必会存在一种博弈现象。教师和学生分别都是博弈过程中的决策者和后果承担者,教师通过实施教学活动努力将知识尽可能的传递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学习努力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同时,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受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也受教师教授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制约。
第二,博弈的策略空间。策略空间即为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博弈行动者存在着策略选择的可能
在“囚徒困境”中,两个小偷都面临着“招认”或是“不招认”的策略选择。
每个参与者都可以从策略空间中选取他的策略,包括:(①A-5B-5; ②A-10B0; ③A0B-10; ④A-0.3B-0.3)。如果没有选择的可能,理性的人是无法做出计算的,对自己的目标也就无能为力。
参考文献(5号宋体,加粗)
[1]洪钊. 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 (5号宋体,)
[2]潘天群. 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局,2006.
[3]杨宏伟, 喻学林. 教育博弈与学校教育的“应试病”[J]. 当代教育科技,2007.13.
■ 本文作者:张三系**大学**学院教授
李四系**大学**学院副教授